最完整版!2022年中国地热与“双碳”最新政策
    2022-12-23 07:24   浏览:1 次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第一个五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地热资源作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特别是对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重点提出,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1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这为我们加快地热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2022年以来,我国各地省委、省政府印发“双碳”工作顶层设计文件,聚焦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建筑行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建立完善节能降碳标准计量体系,制定完善绿色建筑、零碳建筑、绿色建造等标准。自2022年4月1日起实施、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批准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对建筑碳排放“强制性”作了要求,其中包括地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设计。通过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暖通空调、照明与电气设备能效水平,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够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建筑碳排放。


    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度演变、方兴未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是推进能源革命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大举措,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

      广西建业官网(转载)   

      国际顶级网址:中国建业.网址